临沂市民政局扎实做好兜底救助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临房网 2019-06-10 11:02
1303

  临房网讯:“今年一季度,我市累计为25.7万人次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低保金5848.4万元,为3.6万人次农村特困人员发放供养资金1652.7万元,为53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25.9万元。”

  这一组数字生动说明,市民政局坚决履行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保障职责,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助力全市决胜脱贫攻坚。

  近年来,市民政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牢树“为民爱民”理念,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提高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兜底线:

  优化政策供给 做好制度衔接

  确保筑牢困难群众民生保障网底

  如何做到应保尽保、不错保、不漏保,让社会救助资金花在真正有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精准识别是关键。

  2018年以来,市民政局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以低保对象法定义务人赡(扶、抚)养能力评估为重点,利用4个月的时间与低保对象直系亲属签订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120万余份,将核对出的10.3万余条疑点数据反馈县区核实后按规定办理。

  不仅如此,为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市民政局还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去年9月,我市连续第8年提高低保标准,今年还将继续提高低保标准,确保农村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动态调整后的省定扶贫线,目前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比省定扶贫线高591元。同时在脱贫攻坚期内,对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继续保留低保待遇3个月,有效避免了贫困人口因取消低保陷入重新返贫的恶性循环。

  “完善低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充分发挥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这是市民政局做好低保工作的根本遵循。

  为指导帮助基层解决低保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民政局于今年年初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鲁民〔2018〕87号文件在脱贫攻坚行动中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低保申请对象家庭收入和财产认定标准,对无法精准认定因病、因残等造成支出型贫困的家庭适当扣减一定比例的收入,对申请对象赡(扶、抚)养义务人拥有机动车、商品房、金融资产等情况做出制度性安排。这些政策的改变,充分体现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市民政局又将摸排漏保问题作为今年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重点对2018年以来专项治理已退出的低保家庭、未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人口进行梳理排查,详细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范围。根据初步摸排,我市拟新增低保人员7000余人,特困人员400余人。

  这一系列低保政策的实施,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提升:

  把特困人员的事情办好

  特殊困难群体照料护理水平稳步提升

  特困人员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为特困人员提供制度化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照料护理服务,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如何解决特困人员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农村特困人员医疗养护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全市民政系统。对此,市民政局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确保把特困人员的事情办好。

  开展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摸底调查。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自理、半自理、全护理、重度残疾、患有精神疾病、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等群体进行摸底,全面托清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底数。工作中,对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居住在危旧房屋的、室内没有取暖设施的、与监护人不在一起共同居住或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农村特困人员,做好思想发动,积极动员他们到敬老院集中居住。经初步统计,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有集中供养需求的共计670人。下一步,对这部分有入住需求的特困人员,将优先安排到具备条件的敬老院,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民办养老机构供养,并全部签订入院协议,确保年底前将不能自理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0%以上。

  压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全部完成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协议的签订,明确了各方责任义务。对在机构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指导机构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内容,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住的舒心;对在家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加强照料护理责任履行情况督查和抽查,不合格的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并督促其照护人每天至少去查看一遍,做到“平时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如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跟老伙伴们聊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切都让享受特困人员供养政策的老人们非常满足。

  ■救急难:

  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

  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临时救助作为解决群众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制度性安排,对于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及时解决群众因家庭突遭变故陷入临时生活困境的难题,市民政局进一步优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指导县区全面落实县级民政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小额临时救助审批的规定,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于急难型救助对象,还要做到24小时先行救助,并在5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手续。据了解,我市目前已有13个县区将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一级,并建立了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同时,市民政局还要求各县区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标准。根据救助对象的家庭人口、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困难持续时间等因素,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3~12倍分类分档提高了临时救助标准。目前,全市人均临时救助水平达到2912.38元,较上年度提高了62.3%。

  此外,市民政局还进一步建立健全急难对象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在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充分发挥包村干部、村居干部、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作用,及时发现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并给予主动救助,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社会救助政策在变化,做好政策宣传、落实尤为重要。对此,市民政局结合新出台的政策文件统一制定了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于今年5月31日组织各县区集中开展了临沂市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日活动,活动当天共向群众发放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3500余份,并在全市各村居社区服务中心醒目位置进行了张贴,有效提高了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落实。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百迎表示,“虽然前期做了一些工作,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决不能松懈厌倦。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站在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振奋精神、卯足干劲,为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继续奋斗,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编辑者:yangjianqiu

    分享到: